电竞比分极电竞官网杨嘉豪!

聊聊汉朝儒家子弟那些事,为何事物皆有两面性?悲喜总在一瞬间

电竞比分极电竞官网杨嘉豪

栏目分类
聊聊汉朝儒家子弟那些事,为何事物皆有两面性?悲喜总在一瞬间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8:29    点击次数:65

我猜大多数人应该都见过蝗虫,也多少听过蝗虫成灾的事儿。

其实,蝗虫这家伙吧,数量不多时,它们挺老实的,既不惹事也不搞破坏,可以说是挺本分的小虫子。但要是它们成群结队,黑压压一片飞到某个地方,那可就成了人们常说的生物大灾难了。

大家好好琢磨琢磨这事儿,说不定会有很多别样的感受。就像说,一两个乞丐对社会能有多大害处呢?但要是满大街都是乞丐呢?又或者乞丐们成群结队,形成了有规模的帮派呢?

不过咱们今天的话题不是关于乞丐,而是要说说儒家学者的故事,所以还是把注意力放回儒家弟子这儿吧。

【儒教的东汉前传】

儒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久远的学派。它跟其他东西一样,走过了出现、壮大、成熟、传播等一系列阶段。这是自然的规律,不是谁能改变的。

在秦汉之前,儒家思想一直没能在政治舞台上唱主角,或者说儒教始终没能正式进入政治体系。这背后的缘由不少,关键的一点是,在那个诸侯混战、各自为王的时期,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统治架构不太合拍。

到了汉武帝那会儿,推出了个“只捧儒家,别的学问靠边站”的规定,这就算是把儒家学说当成了国家的正式信仰啦。

国教得有国教的样子,光有个名头可不行,还得在政策上多给些实惠。所以,太学这个专门培养儒家思想的官方学校就出现了,儒家子弟在当官方面的好处也渐渐显露出来了。

不过汉武帝可不是个傻子,他只是想拿儒家的思想来帮忙管治天下,让他轻易把官职送给儒家弟子,那是不可能的,他精明着呢。所以,他刚开始办太学的时候,对招生要求特别严格,一年就选那么几十个学生,意思到了就行。这些学生毕业后,还得汉武帝自己过目,看他觉得行不行,能不能给官,而且给的官大多也都是些小职位。

但问题是,老百姓从这事儿里瞧出了一条明显的政治路数!学儒家能有好出路,学好了儒术还能做官,那咱们何不都去钻研儒术呢。这样一来,儒教在民间很快就火了起来,越传越广。

并且,由于朝廷的态度和支持,大汉的官员队伍里,那些倾向儒家思想的人也越来越多了。

结果,儒家开始了一个“一开始赢,就一直赢”的好势头。学儒家的人越来越多,朝廷里当官的儒家弟子也日渐增多。谁要是阻止我学儒家,那简直就是跟我过不去,不然为啥要断我前程呢?大家都巴望着我学,你们可别学……

但咱们得琢磨琢磨,在那个时候,教育条件多差啊,想上学可不容易,普通人哪能有这机会?那时候上学就像是贵族的游戏,你要是既没当官的爹也没富裕的爹,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刻苦读书,说出来都怕被人笑话,觉得自己不自量力。

确实,儒学开始流行时,主要就是在上层社会的圈子里转,普通老百姓啊,也就只能在一旁看热闹了。

儒家学子们的潜力突然被极大地挖掘出来,于是就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循环:生产多了就想着促销。这么多满腹经纶的年轻人聚在一起,国家总得给他们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吧!不然,就是白白浪费了国家的宝贝,不关心百姓的想法,不重视有才能的人,也不从实际出发……这可不是儒家在吓唬大汉朝廷,这种反过来的压力还真管用,大汉朝廷慢慢就开始扩大太学的招生规模了。

起初,大汉王朝还真能扛得住,咱们这么大个国家,每年少你们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太学生,那算啥大事儿?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解决的吗?

这就像咱们现在合作的两个商家嘛,一个拼命地生产,另一个则不停地卖货。

到了西汉快结束的时候,这个供应和需求的链子乱套了。那时候有个大名鼎鼎的好人加能人叫王莽,他特别大方,一下子把太学的学生人数增加到3万。你想想,西汉朝廷每年有那么多官位给这些人吗?这简直就是乱弹琴嘛!

但王莽会在乎这些吗?才不会呢,他本身也是个学过儒学的人,靠着儒教和儒学得到了不少好处,现在不过是回头给“老东家”送点人情,提拔提拔师兄弟师姐妹,他可不觉得自己有啥不对。更重要的是,他这么做,赢得了多少人的心呢?那些擅长舞文弄墨的儒家子弟,都把他当成了大恩人,只要他有需要,无不奋勇向前、卖力效劳。大家瞧瞧王莽篡夺汉朝江山那会儿,儒教子弟的嘴巴和笔杆子,给王莽带来了多大的助力!

王莽最终是靠着宣扬自己的好处,被“老百姓的心声”推上了皇帝的宝座。按理说,这下儒教和学儒的人该迎来他们的新机遇了。可没想到的是,王莽这位爱搞特别行动的人,根本不适合治理国家,他搞的新莽朝廷没过十几年就被刘秀给打倒了。

【东汉与儒教的唇齿相依】

刘秀拉上豪门大户一起建起了东汉,之后他就让那些打仗有功的人和原来的豪门大户回家休息了,还把外戚参与朝政的路给堵得严严实实。他又对朝廷里里外外的重要官职和部门的权力进行了大调整。接下来,他就犯难了:该怎么对待儒教和那些读书人呢?想当年汉武帝只捧儒家,结果搞出了王莽篡位的事情,这教训可太深刻了。那么,儒教还能不能做国家的信仰呢?那些读书人还靠得住吗?总不能把他们全给否了吧?

说白了,刘秀没得选,他得一直扛着儒家思想这面大旗往前走。

首先,儒家思想本身其实挺好的,你能说它讲的忠心爱国、勤劳为民,还有那三纲五常不对吗?主要就是有些年轻不懂事的弟子被带偏了,或者走得太过了,才走上了歪路。

再者说,你刘秀,本身也是学过儒家学问的人,受过儒家的好处,不能转头就不认账了。想当年,那些说什么“上天注定”、“百姓拥护”的预言,不都是儒家的一套嘛。结果你一当上皇帝,就要把儒家一脚踢开,这不让人怀疑你皇位来得正不正当(不是说不合法)?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子嘛!

最后,刘秀身边那些帮他打天下的老将里,有不少人都是信奉儒教的。就拿“云台二十八将”来说,他们大多出身富贵人家,而且很多人从小就跟着儒教学习。儒教和这些富贵人家已经绑在一块,利益相连了。俗话说得好,“西汉的功臣大多是混混,东汉的功臣则多是儒生”,云台将们大都是既能舞文弄墨又能上阵杀敌的全能型人才。像邓禹、寇恂、冯异、祭遵、耿纯这些国家栋梁、重要大臣,全都是在长安读过书的儒教学者。

那么,刘秀他真的敢挑战儒教的理念,把它推翻吗?他有这个胆量吗?儒家其实也不是歪理邪说,它只是有些限制和不足。在宗法制度下的中国,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能从思想上帮皇帝和贵族们减少统治的花费。

刘秀没法废除儒教,于是就把儒教学者们以前做的那些不对的事儿,一股脑儿都算到了王莽头上。儒家学说其实挺好的,咱们得大力支持,我就是靠它才实现了光武中兴。可王莽这家伙,真是太坏了,他老是歪曲儒教的真正意思,带着那些单纯的儒教学者走了歪路。说到底,都是王莽的错,现在他已经被解决了,大家得齐心协力往前奔,别再揪着儒教的小毛病不放了。

公元25年,刘秀刚把都城定在洛阳,就急着建起太学,四处搜集儒家经典,广泛邀请有名的儒家学者,甚至亲自坐车去找他们来当太学的老师。到了公元29年,关东那边的内乱还没彻底摆平,刘秀就已经开始张罗让太学重新开课了……刘秀为啥对儒家这么热衷呢?原因就在上面这些事儿里。

这种鼓舞人心的信号到底有啥用呢?瞅瞅那些原本犹豫不决的势力,最后不都纷纷加入了刘秀的队伍嘛,像马援、班彪、窦融他们就是例子。得记住,塑造一种文化和思想,说白了就是为了拢住那些想法一样的人,再慢慢转变那些不太乐意的人。

刘秀稳固了皇帝宝座后,又一次把儒家学说当成了国家的信仰。他常在朝堂上,处理完国家大事,就拉着大臣们一块儿聊儒家的学问。有时候聊得高兴了,他还会说:“别急着走,咱们继续聊,聊到天亮都行。”

刘秀可不是没事干,他这么做是有深意的。领导常组织学术讨论会,这说明领导有追求,接地气,大家对他的评价自然高,还能轻松赢得儒家学者的拥护和忠心。

刘秀不仅时刻在思想层面上推崇儒家,还特别重视国家的教育机构——太学。在以前,西汉太学的老师大多是名人,不需要经过选拔考试。但刘秀时代变了,当太学老师得满足很严格的条件:首先,光有名气可不行,得经过皇帝亲自的笔试和面试,防止有人浑水摸鱼;其次,得有朝廷高官的推荐信,这就像是政治审查;最后,年龄得在五十岁以上,太年轻、沉不住气的人就别来误人子弟了。

加了这三个条件后,太学这个教育地方的思想文化建设就变得稳妥多了。那些没真才实学的人没法混进来,政治立场不坚定的人没门儿,对国家政府有怨言、满腹牢骚或者太偏激的人也别想进来。一旦有啥问题,推荐他们的官员一个都别想逃脱责任。

教书这事儿责任重大,要求又高,选拔还特别严,没有点好处谁愿意干呢?刘秀的办法还是老样子,干得好可以进朝廷当官,不想当官的也有很高的经济和政治福利。那些读书人转了行,刚开始可能会做尚书、谏议大夫这样的官,时间一长,还能升到更高的位置,比如汉明帝的老师桓荣,六十多岁才转行,最后做到了太常这个九卿里最大的官,还封了五千户的侯,他的学生里也有不少做了大官的。

老师方面已经安排妥当,接下来自然就是学生方面的调整了。不能像王莽那时候一样,一股脑儿地招太多学生,得限制一下人数。刘秀说了,想进太学就两个办法:要么你家里有大官,级别在六百石以上;要么你就得拿出真本事,获得地方上的正式推荐信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刘秀想把太学办成精英和福利并存的地方,不是谁都能进的。如果你是高官的孩子,那就直接来;如果不是,那你就得拿出真才实学来证明自己。

上太学能带来啥好处?其实这明摆着,咱们就挑俩重点说说。第一,就是当官更容易了,只要你在学校里学习好、品行正,就有机会直接被推荐去做官。第二嘛,就是咱们现在常说的“人脉圈”,你的师长、同窗那可都是社会上的大人物,你学的都是顶尖儿的学问,你还愁以后没法儿升官发财吗?

刘秀对儒家做了些调整,就像是给儒教和儒家学者们新铺了一条路。这条路还有个额外的好处,就是能让那些立下大功的老将们心里更踏实。

大伙儿琢磨琢磨,那些战功赫赫的老将们为刘秀拼了命,好不容易东汉朝廷站稳了脚跟,本该是他们一起坐享胜利成果的时候,可刘秀却又是好言相劝又是施压,硬是把他们都打发走了,这是哪门子道理?大家一块儿拼死拼活,到头来就刘秀你一人独享清福?其实他们心里都有数。咱不直接坐那高位,分点红利总可以吧?

刘秀讲道:“老伙伴们,大家一辈子吃苦受累不容易,早点回家享清福、抱抱孙子乐乐呵呵吧,多读点书静静心,好好培养下一代快点长大成人。”

那些老功臣们琢磨着:咱们这把老骨头,都快入土半截了,多点少点好处也不计较了,只要孩子们将来能有出息。既然朝廷给孩子们铺好了路,那咱们就不在朝廷里碍皇上眼了,还是走吧。

为啥说刘秀重建的太学和那些升官的路子是给功臣、大户人家准备的呢?你琢磨琢磨,那时候六百石以上的大官都是啥人,他们的娃儿能直接进太学学习。那需要别人推荐的地方上的聪明人又是谁呢?他们能找谁来写推荐信呢?普通老百姓压根就没机会读书,就算读了点,也拿不到推荐的资格。再说,想做官还得过好多难关,普通人根本没法走这条路。

总的来说,刘秀算是把儒家的精神发扬得挺到位,同时还巧妙地把儒家学者的可能负面影响给管住了。

自光武帝之后,东汉朝廷和儒教慢慢变成了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,就像处于甜蜜期的朋友一样。双方心照不宣,一切按照规矩来,这种互相有好处的关系,让人觉得十分顺心惬意。

只要没人来打扰,这种稳固的关系通常都会一直甜甜蜜蜜的。但东汉那时候,大家都知道,外戚集团就像突然冒出来的“小三”,宦官集团也跟着凑热闹,成了“小四”。这可不是东汉皇帝自己想找麻烦,而是外戚和宦官自己硬挤进来的。这样一来,儒家学者们就坐不住了,得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。于是,那个有名的“党锢之祸”就快要上演了。

【儒家弟子在东汉的幸福时光】